河南慈善首创个人小额冠名基金 月捐10元可命名
2014-12-20 13:54:32   来源:上街在线-上街日报综合   评论:0 点击:

  12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政府出台的首份规范慈善的文件。文件中提出,增强慈善透明度,激发公众广泛参与,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

  河南的一个慈善样本,正通过多年实践印证着文件的这条意见。

  河南首创

  个人小额冠名基金

  昨天下午,河南省慈善总会捐赠服务部部长朱雷华点击鼠标打开河南慈善网发现,又有人申请了“个人小额冠名基金”。截至当天,已经有了5044个爱心基金。

  “个人小额冠名基金”是2010年5月,河南省慈善总会在全国首创的以个人(家庭)或单位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个人每月10元为起捐点,单位每月100元为起捐点)。

  基金成立后,由河南省慈善总会统一管理,公布收支明细,不收取管理费。

  这项门槛低、没有成本,并能清楚看到用途的公益项目一经推出,当天就吸引了100多位爱心人士设立。

  解读

  河南省慈善总会宣传策划部部长高卉说,2008年汶川地震后,普通民众爆发的捐赠热情让大家吃了一惊,河南省慈善总会参照国外一些做法,准备筹备一个公益项目,用于吸纳小额捐款。在他们看来,个人冠名基金能给捐赠者提供一定的收益,比如你出较少的钱,就能获得个人冠名,企业可以获得发票和证书,用于免税等。

  高卉认为,这些其实是次要的,捐赠者最在意的,是自己捐款的去向。在此之前,个人捐款一般由慈善总会统一调配。而这项冠名基金,哪怕是10元,也会公布详细去向。

  采用“一对一”式公布账目的透明做法

  在朱雷华的印象里,来捐款的绝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河南慈善网的“爱心基金”栏里,能清楚地看到每个基金。

  对于不少市民来说,除了献爱心,设立基金也成了一种富有意义的纪念方式,有的以“幸福人生”“一米阳光”命名,有的在结婚纪念日设立,有的专门为孩子设立一个,“大约有60%是以孩子的名义设的。”朱雷华说。

  捐款者

  虽然每个人捐款数额不大(几千元的基金居多,上万元的较少),但很多人一直在坚持。其中数额最大的是“和靖辉创·灏润烧伤慈善基金”,共32万元。其设立者王先生说,以前他经常参与慈善活动,但不知道自己捐的钱最终用到了哪里,现在这种“一对一”式公布账目的透明做法,让他很放心。

  靠着口碑“郭美美事件”后慈善未受明显影响

  高卉说,在“个人小额冠名基金”运作之初,因为没有相关经验,各方面都需要摸索,加上之前的网站没有升级,账目都需要人工做,上千个基金操作下来,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我们都没敢放开宣传。”但是,这个“没敢放开宣传”的公益项目,还是靠着良好的口碑和口口相传的“土办法”,成为老百姓捐款的首选。

  2011年,“郭美美事件”发生,“对慈善的打击简直是致命的。”高卉坦言。

  但让他们意外的是,“郭美美事件”后,“个人小额冠名基金”依旧像往常一样,每天都有不少人申请设立,原来捐款的人,也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她看来,正是由于让参与者体验了透明度,这个公益项目才保持了生命力。

  欣慰

  “郭美美事件”后不久,河南省慈善总会开始致力于网站的升级,并于2012年推出了新版的河南慈善网。至此,所有的基金运作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朱雷华说,这样一来,就减少了相当多的工作量。网站上注册简易快捷,随时可以捐款,手机、支付宝都可以,并能随时查询捐款明细,慈善成为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朱雷华说,按照统计,5000多个基金里涉及捐款人数1.5万余人,捐款累计约640万元。“是慈善总会里人气最高的项目。”

  民间慈善倒推慈善机构从救助转向服务

  在河南省慈善总会的人看来,“郭美美事件”成了慈善的分水岭,也在倒推着慈善机构往前走。

  “郭美美事件”后,一些人倾向于绕开慈善机构,直接捐赠给受助对象,也有人选择捐赠给媒体报道过的人,认为这样相对透明,但高卉说,这也容易滋生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捐赠人直接和受助对象见面,给钱时如果受助对象反应冷漠,捐赠人心里就不舒服;也有人捐过一次后,长期被受助对象追着要钱。

  还有媒体报道后公布受助对象账号的,高卉说,这其实也是不正常的,一是无人监督,可能存在家人乱用的情况;二是造成了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平,即便是同一种病,同一个病房里的人,也可能出现被报道的人“资源过剩”,没被报道的什么都没有。

  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第三方专业的慈善机构,成立专项基金,直接把善款打给医院,剩余的用于救助其他人。前段时间《河南商报》报道的“掉进油锅的女孩”,慈善总会就通过这种方式救助了5万余元善款。

  在这种背景下,“个人小额冠名基金”也成了一块试验田,让慈善总会抛弃过去的工作理念,向服务型转变,给资助者和受助者建立一个平台。

  给普通民众的慈善

  提供了一个出口

  河南商报记者查询发现,近两年来,江西、河北、浙江、山东、广东等地省级或市级慈善总会均成立了个人小额冠名基金,操作方式类似河南,市民反响强烈。

  “郭美美事件”后,河南省慈善总会接待过好几个省慈善机构的人,来学习他们的运作方式。

  高卉说,以前,在中国人的意识里,都是在有大灾大难时急公好义,但事实上慈善应该是日常行为。

  另外,在过去人们的意识里,认为慈善是有钱人的事,事实上,包括国外成熟的慈善机构,平民参与的慈善占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比如美国就有一些慈善基金以100美元起步。降低门槛,可以给更多人参与慈善的机会。

  说法

  “行善也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说,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专业慈善基金会的数量3年间翻了一倍,民间个体慈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月捐”“日捐”逐步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江涛对河南商报记者说,民众的慈善需要一个渠道,全国各地的“个人小额冠名基金热”,正是反映了这种诉求。慈善机构的做法等于打开了一扇门,疏通了这种诉求,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而中国慈善走向专业的过程中,所有的尝试,都是一种探索。

编辑推荐

相关热词搜索:河南 小额 基金

上一篇:信阳市光山县幸福花园小区在建项目坍塌致3人死亡
下一篇:河南新获批一个三级实验室 可检测埃博拉非典等

分享到: 收藏